大三家鄉因山東移民丁家、廖家、常家最早遷入而得名。于1958年建鄉,一直以產糧大鄉和商品糧大鄉著稱于北票。年平均氣溫8.4℃,年平均日照2800—3700小時,無霜期152天,年平均降雨量481毫米。沈陽至北京101線554公里處。全鄉總土地面積9857公頃,耕地面積2544公頃,果園面積715公頃,村莊面積444公頃,道路面積116公頃,林牧地面積6038公頃,屬于七分山三分田的丘陵地區。居住的民族主要是漢族,乃林皋村有少量蒙古族。鄉政府所在地在大三家村,也是北票市內最大的自然村。
大三家鎮(2014年1月經遼寧省政府批準正式撤鄉建鎮)地處北票西郊,東與臺吉鎮接壤、西與哈爾腦鄉及朝陽市雙塔區相毗鄰,南接南八家鄉,北靠西官營鎮。朝北公路、京四高速橫穿東西,國道101線縱貫南北,交通便捷順暢。全鎮轄9個行政村,33個自然屯,51個村民組,總戶數5028戶, 15665人。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鎮廣大干部群眾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牢固樹立“項目支撐、產業拉動”的發展理念,以保護地、畜牧業和特色林果業為主的農業經濟穩步增長;以除塵裝備、鋼鐵鑄造和機械加工為主的工業經濟有序發展;以連鎖超市、網絡快遞和電子商務為主的新型產業初步興起。全鎮保護地面積達到6000多畝、各類畜牧小區共計45處、私營營企業已發展到1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家。通過全鎮上下的不懈努力,各項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我鎮曾分別獲得“北票市平安鄉、北票市先進黨委、北票市機關崗位目標考評紅旗單位”等多項榮譽。
“十三五”以來,大三家鎮以“四抓四新四明確”為指針,以民生幸福工程“六大體系建設”為支撐,以“精準扶貧,全員脫貧”為重點,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強鎮、壯村、富民”工程,按照“綜合實力更強、產業結構更優、人民環境更美、發展后勁更足、黨建水平更高”的要求,打造“六大體系二十項民生工程的示范鎮、脫貧攻堅的先行鎮、基層黨建的典型鎮”,進一步提升全鎮整體發展水平,努力構建“殷實、幸福、生態、和諧、文明”大三家鎮。
農業經濟。一是畜牧業生產穩步推進。大三家鎮圍繞宏發公司、發展肉雞生產;依托溫氏集團、壯大生豬產業;圍繞基礎優勢、培育牛、羊和蛋雞生產。投資210萬元新建畜牧標準小區2處、溫氏改造小區3處、原閑置畜牧小區恢復利用3處,年增收160萬元;投資25萬元新建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8處、投資150萬元建設畜牧小區糞污處理工程3處,較好解決了畜牧產業發展和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
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新提升。上級撥入專項資金238萬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2000畝,其中打井6眼、高低壓配電2.1公里、鋪設地埋管道5470米,建高位蓄水池2座、修建農田作業路11.18公里;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工作,推廣保護地棚內套復種植技術和生物秸稈反應堆技術,努力提升保護地經濟效益;美園農場建設初具規模,博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中,我鎮農業經濟正在朝著“集約化、規?;狈较虬l展,截止到目前,全鎮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20家、家庭農場5家。
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已進入復核收尾階段,有四個村已完成二輪公示,新組建專業合作社6家,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進行土地流轉5528.06畝,清理集體機動地3165畝,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鎮政府搭建了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現已公開拍賣機動地525.3畝,拍賣全額14.75萬元。我鎮本著“因地制宜、注重效益、突出特色”的原則,優化種植業結構,著力調減玉米播種面積,增加經濟作物面積。大田玉米調減1萬畝以上,僅占總面積的51.7%。
保護地生產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形成了以番茄為主栽品種,“葡萄、油桃、蔬菜”為補充的生產格局。畜牧業生產向標準化養殖、集約化管理方向邁進。共新增溫氏家庭養殖場2處、正邦家庭養殖場3處、新建養豬小區一處、擴建畜牧小區1處、溫氏種豬繁育場正在建設中,畜牧業已成為拉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以廟下村為基地,以廟下村、興隆溝村為重點,發展大棗產業,全鎮大棗栽植面積突破3500畝,年創產值600萬元。另外,大蔥、辣椒、脫水蔬菜也已初具規模,發展前景廣闊。
三是林果產業進一步壯大。2017年投資180萬元在廟下、興隆溝兩個村新植大棗面積1500畝、在興隆溝村新植蘋果500畝,預計年創產值200萬元。組建大棗合作社兩家,注冊了“廟下”牌大棗,林果業作為生態農業觀光產業正成為大三家鎮拉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民營經濟。一是項目建設緊鑼密鼓,啟動了千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8個,分別是溫氏集團、明達橡膠、鳳麟涂料、綠探燃料、宏岳兔業、金源環保、凌水木業和博遠農業科技公司,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億多元,受項目建設拉動,我鎮各個企業在經濟下行的壓力面前不停產、不減員,開工率達到100%。
二是第三產業多點開花。龍源風電并網發電,壹品糧食收儲中心建成投產,凱迪物流公司已成為北票市西部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快遞、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蓬勃興起,商飲服修等傳統行業平穩發展,第三產業日益壯大,民營經濟總產值達到17.2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產值2.5億元,年均增長10.6%。
脫貧攻堅。因村因地制宜,因人因戶施策,依托各類專業合作社及農場大戶,與“聯達種業、華溢酒業”等大企業合作,通過實施“1+4”農業扶貧項目,合作社扶貧項目,讓建檔立卡戶增收有渠道、脫貧有保證。鼓勵和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發展保護地、養殖業、林果業等致富項目及從事勞務經濟,通過項目疊加來鞏固扶貧成果,今年如期完成240戶518人的脫貧銷號任務,完善塘坊村基礎設施,實施危房改造26戶,公路硬化8.3公里,完成了塘坊村整村脫貧摘帽任務。
生態建設。各村從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入手,關閉雞糞廠兩家,關停生豬屠宰點1家,兩家豆制品廠被停產整改。全鎮9個村28個村民組進行了重點治理,共動用人工8000多人次,出動機械設備350多臺次,清運陳年垃圾8000多立方,新建景觀街2000多米,治河3500米,栽植景觀樹3900株,公路綠化5.5公里,硬化村屯道路19公里,危房改造86戶(11戶明春完成),實施青山工程3500畝,種草900畝,實施水保治理3100畝,四個村開展了垃圾分類減量工作;完成2個中心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新增變壓器4臺800千伏安,13處機井完成配電任務;新打井19眼、新增節水灌溉2000畝,實施維修養護工程6處,公立衛生院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垃圾衛生填埋場已開工建設。
基礎設施。新植經濟林2000畝、人工造林1000畝、封山育林2600畝,實施興隆溝流域水保治理工程2580畝,新建和鞏固節水滴灌面積9300畝,在大旱之年,近720戶農民實現穩定增收。各村自行完成路改12.4公里、公路綠化9.4公里,利用“一事一議”獎補政策,投資192萬元在大三家、廟下、興隆溝三個村實施村屯路硬化7.7公里。投資110萬元集中治理廟下河1100米,投資540萬元新增小城鎮建設面積3600平方米,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建立了環境衛生保潔隊伍,實施常態化、規范化管理。
黨的建設。9個村全部配齊電腦和打印機等設備,保證了各支部的黨建業務開展。8個村的黨組織活動場所已經達標、占89%;投資130萬元新建完善廟下、房申、羊腸溝、大三家、塘坊文體活動廣場5處、面積達到15000平方米;投資75萬元,新建羊腸溝、房申兩處村級活動場所;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2萬元,通過開展“五聯系五幫扶”等主題活動,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明顯提升,全鎮黨建呈現勃勃生機。
社會事業。文教事業蓬勃發展,文化體育設施更加完善,服務功能更加完備;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五保戶供養人數達到108人,低保救助提標擴面,脫貧攻堅效果明顯、2017年實現減貧143戶301人,金融單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勞務經濟穩步增長,完成普惠制培訓60人,勞務輸出人數達到2100人,勞務收入年均實現5000萬元。
綜合治理工作。新建社會服務中心1處,社會管理“網格化”工作深入推進,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和化解工作,及時化解各類糾紛16件,較好完成了中央兩會、9.3閱兵等重大活動和重要節日的信訪穩定工作任務;積極開展“平安鄉村”創建活動,構建了“四位一體”大調解工作機制,社會穩控能力得到增強;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狠抓食品安全和市場監管,鞏固了安全生產的良好局面、打造了“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堅持 “政策支持”與“服務保障”相結合,優化營商環境,為項目建設架起“綠色通道”,啟動了溫氏飼料廠和種豬繁育場建設。全鎮各個企業在經濟下行的壓力面前穩產穩員,民營經濟總產值達到1.5億元,財政收入實現480萬元。針對當前穩定壓力增大的實際情況,逐案落實包保責任,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使矛盾隱患得以及時消除,將社會風險點降到最低程度,實現了社會大局總體平穩;定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活動,采取“拉網式”檢查和“地毯式”排查的方式,確保安全生產萬無一失;及時修整水毀路段和設施,“防疫、防火、防汛”三防工作扎實有效。
機構設置:民政辦、婦聯、值班室、司法所、綜治信訪辦、文化、關工委、辦公室、安監站、紀檢監察、交通站、衛計站、鄉村振興辦、綜合事務辦公室、動監所、紀委、團委、城建所、檔案室、農業站、統計、組織辦、綜合辦公室、武裝、政法、宣傳、財政、農經、退伍軍人、檔案室
負責人姓名:曹建寶
通信地址:北票市大三家鎮人民政府
公開電話:0421-5750001
辦公時間:上午8:30-11:30 下午13:00-17:00